BMI超标=要减肥?且慢!先搞清你是真胖还是假胖!红盘
今天,我们请来北京地坛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一科副主任医师冯颖,教你读懂身体的肥胖信号,对症调理才能事半功倍~
PART.1
????多胖才算胖?中医减肥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标准体重要从两个维度来分析,第一个就是身体的体质量指数,也就是我们说的BMI值。大家可以自测一下BMI值:体重➗身高的平方>24属于超重,大于28就属于肥胖。第二个维度是腰围。男性腰围大于90厘米和女性腰围大于85厘米能判断为中心性的肥胖。
中医对于肥胖的认识最早起源于黄帝内经,内经认为肥胖的原因有四点。第一,是嗜食肥甘厚味,意思是好的吃的太多了。第二,是劳逸失度,咱们久坐少动的一个生活方式也会引起肥胖。第三个就是情志失调,跟现在的一些社会的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最后一个是禀赋异常,就是西医所说的遗传代谢的因素。
中医认为肥胖病位在脾、胃,涉及肾。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是脾肾气虚,标实是痰湿水饮、瘀血等等。主要形成了肥人多痰、肥人多湿、肥人多气虚的学术观点。
PART.2红盘
????中医在肥胖治疗中有什么优势?与单纯西医治疗相比,如何实现“1+1>2”的效果?
肥胖是一种慢性的、代谢性的疾病。定义上来说,肥胖就是因为热量摄入过多,超出了它的支出。还有,身体的代谢异常出现了一个脂肪的过度蓄积、体重过度增长的一种病理状态。
中西医在肥胖的治疗上,做的主要是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判断他的这一个并发症,并且予以纠正。比如患者已经出现了很多明显的这个并发症了,比如说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该用药咱们得用药。第二,我们可以通过饮食和运动的调整,通过营养治疗制造热量缺口,和运动指导增加热量的支出,达到一个热量缺口。中医通过减少症状、调节体质,二者协同减重效果更好。
同时,中医它还有独特的养生治疗理念,能够帮助大家去维持正常的一个生活习惯来减少肥胖减重之后的反弹。同时,中医还有药食同源的讲究,可以用一些药食同源的食材或者药品来代替高价的保健品,这样能够减少减重的成本,这也是中医的优势。
PART.3
????中药方剂如何在减重的同时调控血压、血糖等指标?
简单来说红盘,中医减重并不单纯是减重,而是通过调整患者的代谢情况来达到减重瘦身的目的。通过我们之前的循证医学,中医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失调,还有通过时空代谢节律的特征,还有调控肥胖基因的表观遗传学特点,以达到减重的目的。中医的多靶点、网络化的调控模式正好对应肥胖代谢的复杂性,为突破单纯热量限制减重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
肥胖门诊就诊的患者当中有一部分是久坐不动的白领,因为长期的劳累和压力,导致出现了腹型肥胖,表现为患者的腰围迅速增长,内脏脂肪量偏多,患者的肝弹性检测里的脂肪肝较为明显,这部分的患者可以被判断为脾虚湿重型。脾虚湿重型患者可以饮用荷叶冬瓜玉米茶以祛除机体的湿气。肝郁气滞型可以用佛手、玫瑰、和陈皮泡茶以起到疏肝解郁的作用。
学科名片
中西医结合中心
北京地坛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是国家区域中医(肝病)专科诊疗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传染病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北京市重大疫情防治重点专科(中医卓越类),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临床基地,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北京中医药大学传染病教学基地,北京市中医肝病特色诊疗中心(重点专科)。中西医诊疗优势病种包括肝癌、胁痛、黄疸、肝衰竭、肝纤维化等,开展了临床疗效到机制探讨的系列研究,同时在中医科同传染病交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诊治病种及特色技术
经过近70年特别是近20年不断发展,中心诊治肝病病种越来越丰富(按诊治量排序),并形成自己的特色中西医结合诊疗方式和技术,包括中西医结合诊治各种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甲型肝炎、戊型肝炎、肝硬化及其各种并发症、原发性肝癌、重型肝炎(肝衰竭)、自身免疫性肝病、感染性疾病、脂肪肝、药物性肝病、遗传代谢性肝病。
中西医结合特色技术包括解毒凉血健脾法治疗重型肝炎形成方案,已经推广,纳入指南。益气活血法治疗肝纤维化疗效显著。系列协定处方从临床疗效到机制研究不断深入,包括扶正解毒消积法治疗肝癌提高患者生存率;化湿消痞法治疗胃肠功能紊乱,清肝化痰活血法治疗脂肪肝,已在院内形成协定处方,院内应用。
/ 医生介绍/
冯颖,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西医结合中心一科副主任,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肝病及传染病的临床及科研工作。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传染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青年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青年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病(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综合医院中医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市局级科研项目10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12篇。先后入选北京市优秀人才、北京市医管局首届“青苗计划”人才、北京市高层次公共卫生技术人才等;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北京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六批北京市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
来源 | 光明健康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作者:北京地坛医院
申银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